解密国宝帮收藏界的毒瘤玩收藏的禁忌被揭老底江湖大曝光!

  2008年汶川地震,随后出现了一场“国宝献汶川”的活动(也可称之为闹剧),国宝帮正式江湖现身,帮主和拥趸们集中亮相…….

  这只巨大的盘子,如今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国宝帮,这只大盘子你立刻就能看到。

  有关当年汶川献宝事件,大家自行搜索,《南方周末》的报道比较客观,有两篇文章:《“国宝献汶川”还是“洗白”赝品?》、《谁在为“国宝献汶川”作鉴定?》,时间是:2009年9月3日。

  其实,国宝帮的名字来源,要上溯至2004年。其中的真相和细节,已经被传的支离破碎、面目不清,到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帮呢?

  请看下面的文字,为我们很好的梳理了国宝帮崛起之路,读来令人唏嘘。古董收藏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大家好自为之……

  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仿制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器,不料深受欢迎。后来,一些胆子大并精通制瓷技术的人另立门户,为港台地区和日本客商仿制古瓷。

  90年代,景德镇的仿古瓷器开始进入国外的古董店和古玩市场。大量涌向世界各地的仿古瓷,尤其一直被西方社会看重的元代青花瓷器,让许多国外华侨加入收藏阵营。收藏元青花瓷器的国宝帮始作俑者,就诞生于其中。

  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然而,故宫专家鉴定其为新仿品,于是,宁志超遂发起一个有51名专家学者支持真品的签名活动,其中不乏文物鉴定方面的泰斗和权威人物。

  由于故宫对此捐赠品把关非常严格,最终未能满足宁志超捐献“元青花象耳瓶”的愿望。宁志超不甘心满腔热血受冷遇,为给自己收藏的元青花瓷瓶验明正身,开始了漫长的科技鉴宝之旅。

  自此,体制内专家和宁志超代表的“国宝帮”形成公开对抗阵营。在他的呼吁和号召下,“初级国宝帮”正式登上中国收藏历史的舞台。一些对元青花瓷器收藏和研究情有独钟的领军人物,出现在收藏界的视野之中。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元青花的研究和鉴定都处于劣势。国宝帮说:元青花研究和收藏在国内没有谁先谁后,官方和民间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40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在收藏界名声远播。

  这是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体形最大的一只青花碗,其尺寸是超群的,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这只碗的碗心绘有一朵翘枝莲花,四周环绕白云锦文、海浪等。外壁绘有翘枝莲花等精美纹饰,青花及留白交相辉映。

  2003年,《艺术市场》杂志第9期刊发《元青花瓷器的市场调查》一文,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读此文后,对元青花产生浓厚兴趣,因为当时还是冷门收藏,让收藏爱好者嗅到了元青花巨大的投资机会。

  这篇文章发表前一年,部分分散的收藏者逐渐聚集在雅昌艺术网论坛,并于明清瓷论坛形成真假两个讨论阵营,网友常因为真假而互相攻击,阵营泾渭分明。

  2004年,雅昌艺术网论坛有网友对山东张春生、台州极品王、温州博古斋、深圳王非忒、内蒙古熬斯尔、许明等人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和收藏理念大部予以否定,从而引发激烈论争。

  雅昌艺术网为保证论坛正常交流,开设探索版,让发布赝品而不接受评论的网友到探索版去交流,此版块成为最早国宝帮成员聚集地,“国宝帮”称谓也在此处诞生。

  这些网友在论坛上并没有违规,就是发假货。于是,论坛管理员给他们单独开设了一个版叫:探索争鸣,一旦发现假货,版主可以将帖子移到这个版里。准确说:雅昌艺术网论坛是国内首个打击国宝帮的阵地。

  同年,山东景鸿堂艺术网成立,号称:聚集民间元青花爱好者,共同研究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张春生在2004年第10期《收藏》发表《对元至正型青花云龙象耳瓶的认识》一文,使很多关注和痴迷元青花瓷器收藏研究的民间人士,纷纷汇集到景鸿堂网和张春生周围。

  体制内专家只要认可他们的收藏理念,就是“权威”,反之则是“瞎眼”、“无知”。敢于挑战“保守专家”、亲眼见过国外元青花的活跃人士大受拥戴。

  这使得许明、宁志超、王非忒、熬斯尔等人颇受支持。尤其是许明,迅速脱颖而出,风头一时无两。

  2004年11月,数十位文物鉴定专家及数百位收藏者汇聚济南,举行“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为此全国征集了一批元青花实物,经“专家”认真反复“鉴定研究”,认为大多数是元代典型器和精品,其中25件元代瓷器经收藏者本人申请,李知宴、孙学海等专家给予鉴定并出具鉴定证书。

  景德镇樊家井小街两边近百家店铺,多数是做仿古瓷生意的,里面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瓷器,真假莫辨,店主们都声称自己是卖仿古瓷,至于到外面成了什么瓷,就不是他们所能说清的。

  雅昌网友小瓷山房评论这次拍卖:“如果那些类似国宝的东西都以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几万元的价格成交,那确实值得恭喜,证明这类货品也有市场了。如果成交价都以十万或百万元的价格成交,那就悲哀了,只能证明洗钱的规模加大了,也会给真正的收藏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小瓷山房当时的担心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现实。

  由于仿制古瓷器技术高超,清末景德镇就成为古瓷器高仿品主要产地。现在,曙光路古玩城早市上有许多难辨真假的“古瓷”,这对收藏爱好者的眼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2005年,镇江藏家向家林向镇江市博物馆捐赠4件定窑瓷器。由于南京博物院某专家鉴定认为几件瓷器为仿制品,向家林请国家博物馆检测,其结论全为宋代线月,“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山东泰安召开,专家学者只是提出理论性内容,并没有对如何鉴赏元青花瓷器提出指导性意见。

  2006年11月29日,“第三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上,以大量赝品为基础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文物鉴定标准”无疑是个笑话。

  因为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和机构正规收藏的瓷器,都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因为包括元青花在内的瓷器的胎料加工、器形、工艺、绘画、青料、发色等,都受到烧制时间、气候、窑炉、温度、气氛还原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各不相同,综合性鉴定包含许多复杂的环节,怎么可能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标准呢?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件蓝釉反白大盘极为独特,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在整个纹饰上喷洒了一层斑驳细密的色点。这种装饰手法未见于世界其他元青花藏品。

  2010年至2011年,许明先后发起成立“上海元青花研究所”和“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两个民间组织。被“上海元青花研究所”确定为真品的元青花几乎件件赝品,且造假手段低劣。而“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所作所为也被网友诟病为“荒唐至极”。

  2011年,长期支持许明、并成为核心骨干成员的杭州企业主余某,注册“杭州利国文化交流公司”,在许明协助下成立“中国收藏协会科技检测实验室杭州分部”,然后与浙江卫视某频道合作,以每年上缴10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推出“鉴宝”栏目。“鉴宝”专家由许明、余某和几位文博系统退休专家担任。

  几期节目播出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明明是一眼就能识别的地摊货,总被鉴定成价值连城的国宝精品,谴责之声如潮涌来。

  上海《东方早报》对该节目整个环节进行卧底调查,记者从杭州地摊随便买来几件“藏品”,整个环节下来,伪鉴定、乱收费等让人触目惊心。调查文章一经发表,各种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浙江卫视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停播“鉴宝”节目。

  历年来的策划早已成为收藏界的“丑闻”,那些始作俑者又从其中牟取了多少不义之财?

  收藏首先是对古代艺术品感兴趣,对其承载的文化、历史、艺术、工艺技术有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实物和相关历史记载来进行求证,从而还原过去的历史面貌。收藏和保护古代实物,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价值。因而,对于收藏品来说,必须是到代的真品才有价值。

  很多国宝帮藏友拿着一眼假的藏品,不听别人意见,甚至对别人的质疑恶语相向,这本身就违背了务实求真的传统收藏文化理念。

  这种不遵守藏道,也不遵守商道,肆意践踏古代文物艺术品尊严的行为,说轻点是不懂规矩,说重点是一种无知的文化流氓行为。

  国宝帮思维,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收藏界的公害。他们破坏了古玩收藏的基本理念和道德体系,破坏了收藏领域基本遵从“首当真”的行业信条铁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