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因为影片排片量低,导演何平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网盘链接,而这个盗版资源正是他自己去年10月上映的电影作品《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感叹“如今的现状的确无奈”。

  电影导演对自己的作品版权十分珍视,对盗版现象也是深恶痛绝。这位金鸡奖最佳导演不得不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电影资源来推广自己的电影,实属无奈,也再次引发了大家对中国电影版权销售模式的关注①。

  对于《回到被爱》这样的艺术电影而言,低排片率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导演及全剧组花费多年的创作,却在电影院匆匆一溜就被赶下线,这无疑是让电影主创人员心寒的现实。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一些小成本的电影,通过多种分销渠道,如新媒体播放,电视播放等,收回预期成本。与成熟的好莱坞相比,国内的电影版权销售模式有着怎样的异同?中国电影业又将如何向好莱坞的电影销售模式靠拢?

  电影版权,即电影著作权,是指电影作品的个人作者或者公司对其作为制片人所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含电影发行权、电影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17项权利②。电影制片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电影版权对外进行销售,以换取经济收益,而电影版权的销售模式,中外各有不同。

  电影版权中最重要的一块自然就是电影的发行权和电影的放映权,电影版权方一般会通过让渡电影部分或全部的发行放映权给发行方和院线方,从而换取电影票房的分账收入。在去年的“电影和版权”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曾表示,与海外成熟市场的电影收益结构相比,中国电影目前的收入90%仍来自票房,电影产业链比较“短”③。由于对票房的依赖很大,对我国而言,电影版权销售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往往就是电影发行权和电影放映权的销售,这与更加重视电影版权保护的好莱坞有着很大区别。

  电影发行放映权的销售,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种,电影制作方将电影的发行放映权一次性卖给电影发行方,之后电影票房赚了多少钱都跟电影制作方不再有任何关系;第二种,电影发行方与电影制作方进行保底分账,电影发行方先支付电影制作方一笔最低保证金,之后的电影票房收入超过了最低保证金的那部分,再由电影发行方与电影制作方进行分账;第三种,电影发行方纯粹作为电影制作方的发行代理,不对电影票房进行保底,电影最后不管取得多少票房,在扣除发行成本后,全部归电影制作方所有。

  后面两种销售模式,中外之间一般差别不大,在以上三种销售模式中,中外差异较大的在于第一种,即将电影发行放映权一次性卖给电影发行方。采用这种销售模式的,一般都是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电影制作方既没有能力负担高额的电影发行营销费用,电影本身的目标观众也比较有限,不具有太大的市场潜力。

  由于中国电影缺少艺术院线,也没有分级制度,小成本电影更倾向于出售给电影频道或网络视频平台,因此很少有电影版权方会采用这种销售模式。但在美国,借助一些独立电影节的推广,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往往会挖掘到一些富有潜力的小成本独立电影来进行购买,如果用适当的发行营销方式为电影找到目标观众,甚至能大赚一笔。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大概是科恩兄弟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出卖自己处女作《血迷宫》的传奇经历。

  科恩兄弟自掏腰包拍摄了《血迷宫》这部电影,电影完成时,两人已经是负债累累,却没有一个人看好他们这部口味奇特的电影。迫不得已,两兄弟只好把《血迷宫》送去了圣丹斯电影节进行推销,没想到电影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大奖,终于引起了好莱坞大制片厂的注意,用高价买断了《血迷宫》的版权,最终电影在美国上映,让无数影迷第一次知道了科恩兄弟的名字。

  可惜的是,中国的主流电影节往往缺乏国际上电影节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作为电影版权的销售平台。不管是上海电影节还是北京电影节,更多起到的是宣传和展示的功能,电影版权的交易额并不高,而大部分在上海或北京电影节上完成的电影版权交易,最后也不了了之,很少在电影院线上看到这些电影的身影④。

  不过,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最新的一个事例,是《中邪》这部电影成功逆袭的故事。《中邪》的导演马凯,用七万块钱拍摄了这部电影,极低的成本让网络视频平台都不愿收他们的片子。于是马凯把《中邪》送去了FIRST影展,凭着不错的水准居然获得了最佳艺术探索奖,由此一炮而红,最终让腾讯影业用一百万买断了电影的版权⑤。

  总体上看,这种电影制作方将电影版权一次性卖给电影发行方的电影版权销售模式,有利于小成本电影的拍摄,能够鼓励更多年轻导演在资源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可以勇敢地拿起摄影机进行拍摄,从而让整个电影市场更有活力和新鲜度,也让观众有机会看到更多具有新锐性的电影。

  除了发行放映权的销售,电影版权销售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台播放权的销售,这一块的中外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国外,电影版权销售给电视播出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只有三年到十一年之间,而且规定播出次数,超出次数的部分要另外收取费用。还有一些大片的电影版权,销售给电视台是按播出次数来收取版权费用,也就是说,电视台每播放该片一次,就要支付电影版权方一次费用⑥。

  而这样的销售模式也引出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据一位美国编剧讲,由于美国电视台每次播出电影,都要支付给电影版权方一次费用,这里面既包括电影制作方,也包括电影的编剧、导演。因此,这位编剧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几十美元不等的支票。有一次,他甚至收到了几美分的版权费,而送来这张几美分支票的邮票价格,都要比支票上的钱更多。由此可见,电影版权方对于电视台有着绝对的优势。

  而在中国,由于播放电影的电视台,基本上是CCTV6电影频道一家独大,所以电视台面对电影版权方,往往有着很大的优势。电影版权销售给电视台,CCTV6电影频道往往要求一签就是五十年,在这五十年内,电影频道可以不限次数地重复播出该电影,这与国外的电影版权销售给电视台的情形,有着天壤之别。当然,CCTV6电影频道在购买好莱坞大片的电影版权时,也只能采用好莱坞的标准,按播出次数支付版权费用。但这样只是加剧了国内电影制作者与好莱坞电影制作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损害了国内电影制作者的收益。

  好莱坞可以将电影版权,以期权的形式提前售卖,这是一种将电影版权证券化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电影制作公司在制作资金不够的时候,提前将还不存在的电影版权卖给投资机构,而投资机构又拿着手上的电影版权去找信用机构评级,评级之后拿到产权交易平台上去切割成不同的份额来运作,最后卖给普通的投资者。当这部电影最后制作完成并且票房大卖,普通投资者也将能够分享收益⑦。

  这种电影版权的销售模式,中国已经有公司在进行尝试,但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很大争议之中。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叶问3》的偷票房事件。

  《叶问3》上映后票房飙升,然而细心的观众却发现其中很多都是所谓的幽灵场,最终被广电总局证实是偷票房。然而,这部电影本身质量不错,即使不耍手段,也能获得不错票房,为什么要偷票房呢?原来,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前,就通过各种融资类产品的形式,在各大众筹平台上卖出了自己的电影版权。H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以1.1亿元人民币收购《叶问3》在中国大陆地区55%的票房收益权,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也出资4900万认购《叶问3》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因此,为了抬高股价,《叶问3》的票房必须达到10亿,正是在各方金融势力的联手下,一出闹剧得以上演,最终落得个惨淡收场⑧。

  客观上讲,将电影版权以期权的形式提前卖掉,这种版权销售模式在好莱坞已经运作得十分成熟,并且确实给电影制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资金,能够让电影人拍摄更大成本的大片,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电影版权销售模式,一定会越来越学习好莱坞这种模式。只不过,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一定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这种模式,一旦形成资产泡沫,中国电影业绝对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窗口期”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的根基。一般而言,院线电影要在下映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提供网络点映服务,这中间的一段时间就被称为“窗口期”。好莱坞电影收入来源除了票房以外,还有许多长线收入,这就是窗口期收入。

  正如华谊兄弟研究院此前发表的文章《电影发行窗口期遭遇严峻挑战 这是不可撼动的电影产业命门吗?》之中提到:自从1980年代开始,电影制片厂就通过设置一套时间窗口的体系来向不同介质的市场发行其产品,以获取最大可能的收入。好莱坞公司的每部电影都按照时间分了几种授权的形态,分别是:点播权利 (Right of On-demand Video)、下载权利(Right ofDownload )、包月付费视频服务(Monthly Subion Service)以及免费线上观看(Free Movie Online)。影片首先在影院上映。六个月后,家庭录像(录像带、DVD或网络视频)窗口开启,各平台付费点播/下载,为期大约6-8个月。之后进入有线年。最后进入长期的包月观看和免费观看。

  以下是美国电影从1997-2015年家庭录像发行窗口期的发展变化(如无特别注明,以下数据资料均采自北美影院经营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Owners)。

  “‘窗口期’的机制安排来源于版权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收入递增的‘魔力’,更多的版权载体和价值出口于电影的权利人而言当然就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影片通过较长的窗口期,避免观众因为可以等待而放弃去影院观看,确保了影院发行价值链上的各方参与者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较长的“窗口期”势必影响了视频网站的利益。录像点播抢占先行的院线窗口,又将使影院损失数以亿计的票房。“2011年4月20日,为抗议好莱坞大公司在电影上映两个月后就提供电影点播服务,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23位好莱坞颇具影响力的导演和制片人联名发表了公开信,要求影院将影片放映后的“窗口期”延长至4至5个月⑨。

  而在国内,“窗口期”机制面临的挑战就更多了。在普遍版权意识还不够强的中国电影市场,盗版的巨大冲击也使广大消费者难以建立正确的电影消费意识。而近年来,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对于要求“窗口期”缩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提出“零窗口期”,让视频网站可以和院线同时“首映”原创内容。这种线上线下同步上映的趋势正在日趋明显地体现。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此前就曾表示过:“‘窗口期’过长极大的影响了电影线上的收入,中国大陆部分电影是在电影院一下线之后就能在网络上线,甚至有的影片还没有从院线天左右就能够登陆网络平台。缩短‘窗口期’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可以增加线上收入,另一方面是不给盗版留空间⑩。”

  中国电影的版权销售模式根基发育不成熟,又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变革与冲击,唯有尊重内容,尊重创作,把握市场规律,在变革中不断调整,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⑤东方头条:《腾讯影业买下中邪版权,据说看过的人都被吓得不清》

  ⑧艾媒网:《叶问3:明明可以靠实力,为什么要票房造假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